×
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?普京回应语惊四座!
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?谁又会支持日本?近日,普京说了一句话,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...
普京到底说了什么,打死你也想不到
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
契丹之梦

第045章:造船造炮

上一章说到萧空宁与萧宏它商议,为了避免强攻山海关,谋划乘船从海上绕过去,直接进攻兴辽国的国都。

走海路就需要航海的船,不知道沿海的渔民有没有下海的船?萧空宁命令渤海营,有船就征集,没有就要自己造。

就在此时他接到禀报,说城里宝钢院里的房子都盖好了,可以冶铁了。

为方便称呼,萧空宁把那个冶铁的小院子命名为“宝钢院”。

这个事萧空宁也很上心,如果能炼出高硬度的合金钢就可以做金属轴承了,这对动力锯很重要。于是他赶紧去宝钢院查看,指导工匠们冶炼合金钢。

他看到院子里的一排房子已经完工,这是给工匠和守卫兵丁预备的,让他们有个睡觉的地方。当然也是为了保密的需要,有了房子,休息吃饭在院子里都解决了,也就减少了他们的外出,减低与外界接触的机会。

萧空宁看到小炼铁炉已经点火了,他问炼一炉需要多少时间?工头回答说一天炼一炉。他心想这效率太低了。

这个炼铁炉并不是用铁矿石冶炼,而是矿场里送来的铁锭。铁锭是矿场的标准产品,社会上很多铁匠炉就是买了铁锭,融化了再打造各种民间使用的铁器产品。铁锭经过二次冶炼,提高了品质,那就是钢了,所以严格地说,这个小炼铁炉应该叫做炼钢炉。

这个小炼钢炉一天炼一个铁块,十斤上下,效率很低,可是按萧空宁需要这产量已经够用了。

在实验的过程中炼出来的钢都是不能用的,可是也不能流传出去。为了得到高硬度的合金钢,还不知道要报废多少中间产品。这些报废的钢有很高的品质,拿出去都是宝贝,但是萧空宁不想外传,只能放仓库里,并详细记录在案。当然这些情况不能对工匠们说,工匠们会以为当宝贝收藏起来了,会有成就感。

按萧空宁的吩咐矿场不但送来了铁块,还送来了不少好看的石头,矿场的工匠们不明白这些石头有什么用,还以为是找玉石呐。

萧空宁有现代的知识,但是他完全不懂的冶炼,只是知道特种钢是加入少量的其他元素的结果,于是就找来各种原料来实验。含有稀有元素的石头都比普通顽石漂亮好看,于是就找好看的矿石做原料。

萧空宁知道的就是这些,他只能用这种办法实验着来,这种试验必然旷日持久。

既然可以开炉炼铁了,萧空宁就告诉工匠:先选定一种石头,在炼铁的时候,少量添加,比例在半成以下。

半成就是百分之五。

添加的分量要分出十个档次,这就需要十天。

那就是从5%到%1,划分十个档次。

萧空宁只能这样吩咐,不能说的太复杂,怕工匠们接受不了。至于产品是不是合格,这实验他要自己做,这当然也是为了保密,工匠们知道的越少越好。

检查钢的硬度是容易的,拿两种不同的钢互相刻画,被刻画出痕迹的就是硬度低的。

十天后就会有实验结果,那时候可能需要调整更微小的比例。比如说:从%2。5到2%,再划分十个档次继续试验。

以上是含单一稀有元素的实验,这一轮实验完成后,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再实验同时添加多种元素的合金钢。

如此等等,这种实验是耗费时间的,少说半年多则一两年。萧空宁希望不要白费功夫,能找到高硬度的工具钢,以解决制造金属轴承的问题,给动力锯安装更好的轴承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时间到了10月,是公元973年,景帝的保宁5年。

渤海营禀报说他们找到了两艘出海的渔船,是300料的。

什么是“料”?

现代对船只大小论吨位,有按排水量的,有按载重量的。比如说,10万吨巨轮,其含义是可以载重10万吨货物。但是古代是用多少“料”来衡量船只大小。

“料”就是造船使用的木料数量,1料等于一千斤。那么300料的船,其自身重量就是30万斤,折合150吨。

150吨的船放到现代,在江河中算是中等偏小的船只,如果下海只能在海岸附近行船,经不起大风浪的,不出远洋的渔船大多是这个水平。能出远洋的船只最低要500料,就是250吨,这是远洋捕捞的渔船中最小的船了。

渤海是内海,风浪很小,水也不是很深,所以300料的渔船在渤海中可以随意航行了。

有了这两艘船就有了初步的航海能力,但是用它运兵,一艘船100人可能都装不下,还是太小了,两艘这样的船不够用,还要自己造船。

既然锦县有船,那就会有造船的工匠,于是命令毛柯勇把会造船的工匠都召集来,开一个造船场。

到造船厂做工会比种庄稼收入高,招工匠不难。但是论造船,辽东肯定是最差的,因为它航运最差嘛。所以还命令毛柯勇派人去宋国长江沿岸去招募造船工匠,那里的工匠肯定优于辽东。

此时的民用船只与军用船只区别不大,原因是没有对应的军事装备,无非是弓箭刀枪。假如有火炮装备到船上,船的构造就要改变了。比如说火炮的后坐力会严重损坏甲板和梁柱,开上几炮,没打沉敌船,自己的船先沉掉了,这怎么能行呢?所以有了火炮才会改变军用船只的构造,于是才有了军舰与民用船只的区别。

现在还没有炮,并且暂时也看不到船上安装火炮的必要性,所以能造出航海的船就行,没必要研究造军舰。

不过此事倒是提醒了萧空宁,是要考虑制造火炮了,因为这次征讨兴辽国的关键战斗是攻打它的王城,攻城之战伤亡会很大。

此时的攻城作战就是扎云梯,爬城墙,一定是非常惨烈的。可是如果有火炮,就可以用炮攻击城门,也可以摧毁城墙,从而避免巨大的伤亡。

此前萧空宁一直犹豫着是不是要造火炮,现在不能再犹豫了,兵丁的生命要紧,那都是精壮青年啊!

但是造火炮就不能瞒着皇上,这是忠心的问题。如果瞒着朝廷私自制造大杀器,那就有造反的嫌疑了,这是原则问题不能不报。

但是提起笔来他又犯愁了,火炮最早出现在明朝,现在连民间娱乐用的三眼铳都没有,这个请示报告可怎么写呢?

萧空宁忽然想到了,黑火药是中国古代三大发明之一,用于娱乐的爆竹已经出现一千多年了,宋代的爆竹已经是花样翻新,双响、窜天猴都有,这不都是发射装置吗?

黑火药发明了这么多年,基本上都用于民间娱乐了,为节日增加喜庆氛围,却很少应用于工程或军事。

我们读古代小说故事,常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:只听得一声号炮响,那边山坳里杀出一支伏兵来。。。。。。

号炮就是黑火药做的炮仗,军事应用就仅限于此了。

萧空宁只能用炮仗来解释了,就说造出了巨型炮仗,能抛射100步那么远,打算在这一次作战中实验着用一用。

萧空宁在奏报中说的火炮性能是非常保守的,是怕惊动朝廷里的人。实际上老式的虎蹲炮射程有500米,是弓箭射程的十倍。萧空宁做出来的火炮就是模仿虎蹲炮的,性能再差也能打300米远,这是有把握的。

既然决心已下,那就开始造火炮。第一步是向朝廷请示,得到允许才可以实际制作工程。第二步是设计火炮,圣旨一旦下达,就按设计图开工制造。

现代里的人们常有机会看到作为展品或纪念品的古代火炮,从小型的虎蹲炮到大型的红衣大炮,其材质大多是青铜,也有用铁铸造的。

多采用青铜自然是有其优点和便利。首先铜的铸造性能好,铸件表面平整,方便随后的处理加工。其二是铜的可塑性好于铸铁,不容易炸膛。最后是整体重量轻,便于运输和战场上的移动。

采用铜,在辽东更有便利,苍石伙洛是辽国第一铜矿,不但铜料方便,并且可以要求冶炼出专门用于火炮的青铜。

萧空宁的设计完全参照虎蹲炮的结构和外形,也有改进。他给火炮加了轮子,便于移动。还有用于瞄准的准星照门和射击仰角调整机构,这就让火炮有初步的准确度。而原始的虎蹲炮只有一个简易支架,是叉开两条腿的样子,它是固定的不能调整仰角。因为这种姿态像是老虎蹲在那里的样子,所以它叫虎蹲炮。

虎蹲炮的口径比较小,大约两寸,萧空宁加大了口径到三寸,合100毫米。这样就加大了铁弹丸的直径,打击力度更大了。

未完待续。

—end—
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功能呼出区
content